深度|儿童手表追踪(三):儿童手表爆新问题:删掉的陌生人仍能给孩子发信息

自封面新闻发布关于儿童手表的报道和测评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们对儿童手表功能和安全的关注。尽管上一期的结果显示,目前最新的儿童手表从功能上回应了用户关切。但是也有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孩子们使用儿童手表交友过程中,依然遇到诸多问题。

换新表只因同学也有?老师建议:应借机传输正确消费观

社交功能,如今成为了各大品牌儿童手表的卖点和亮点,是孩子们购买儿童手表的一大理由。不论是碰一碰、摇一摇加好友,还是跨品牌加微信、加QQ,都满足了孩子在网络世界维系联系的需要。

但是,部分儿童手表的交友功能存在明显的壁垒。小天才等品牌只能同品牌间互加好友,使得在孩子们的网络社交圈里出现了分野。为了追求合群,孩子们只能选择同一品牌。这样封闭的社交圈,也是头部厂商刺激销量,扩大市场份额的策略。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小天才、华为、小米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62%。其中小天才的市场份额达到48%,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韩宇是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的德育处副主任,也是一名7岁孩子的母亲。她注意到,有的时候孩子缠着父母购买新款的儿童手表时,往往都会说“人家XX也有这个牌子的手表了,我也要有一块”。她认为,这种对同品牌甚至追求高配置手表的攀比心理其实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受到社会环境和同龄人的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韩宇建议,家长应该与孩子深入沟通,了解他们购买手表的真正动机。她还指出,这也是向孩子传输正确消费观的契机,让孩子们明白,购买儿童手表不是为了炫耀和攀比,更重要的是注重手表的实用性和个人喜好。家长需要持续关注和引导孩子的消费行为,建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同时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通过消费学会自主选择和承担责任。

陌生人“闯”进手表:如何提高孩子自我保护意识

两年前,家住内江的周女士为上小学的儿子在某电商平台的华为自营旗舰店购买了一部华为儿童电话手表3。原本这块手表只用于孩子同亲友通话、定位。但是周女士后来发现,孩子的手表竟然与陌生人保持联系,然而与手表绑定的该品牌监控App“智能关怀”却没有告知家长,孩子已添加好友。周女士表示,如果不是后来发现手表里的陌生人,也许她“还依然蒙在鼓里”。

后来,在周女士将该陌生人删除。但是周女士偶然发现,孩子仍然能收到陌生人的短信。周女士曾向客服反映了这一问题。但是客服近乎鸡同鸭讲的回复,让周女士倍感失望。

周女士与客服的部分聊天记录

记者通过电商购得一款华为3儿童手表进行测试,并模拟了与陌生人摇一摇加好友后又删除的情景。结果发现,在“智能关怀”App设置“拒接陌生人”的情况下,删除好友后,虽然陌生电话被屏蔽了,但是仍可以正常收到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

“小孩子对于这些垃圾信息还缺乏识别能力。万一有诈骗甚至不良信息,孩子的安全又该如何保护?”周女士向记者表达了她的担心。

周女士的担心并非孤例。今年5月,就有家长在短视频平台反映,自家孩子的儿童手表上添加了好友后,一些不雅信息绕过儿童手表App的关键词屏蔽机制,呈现在手表屏幕上。

(图片五)

陌生人“闯”进孩子的手表该怎么办?韩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几条建议。首先,家长应与孩子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建立沟通渠道,让孩子毫无保留地分享日常感受和经历,以及他(她)觉得可以信赖的人。其次,要定期检查儿童手表的通话记录和信息,了解孩子与哪些人有过联系——这并不意味着窥探孩子的隐私,而是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同时,要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告诉他们如何识别可疑的联系人;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要在网络上轻易泄露姓名、住址、电话号码等私密信息;告诉他们遇到不认识的信息或电话,应如何处理;学会如何向可信的成年人求助等。

正确引导使用儿童手表,家校需合力引导

通过儿童手表社交功能的观察,封面新闻记者发现,儿童手表的消费背后有未成年人社交需求和从众心理推动。小朋友们如何合理运用儿童手表在内的数码产品,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

据了解,目前多数学校就学生使用儿童手表的时间、地点、目的、行为准则有明确规定,限制和规范学生在校使用手表的场景。在考试等场合明令禁止使用智能手表、手机等数码产品。

韩宇表示,家校共育是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规范学生使用儿童手表等数码产品时,也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及时向家长传达学校相关规定的同时,也应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家长和学校在儿童使用数码产品方面要积极配合,共同制定家庭数码产品的使用计划,并付诸实施。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发力,才能有效形成教育的合力,真正促进未成年人正确使用儿童手表等数码产品,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Tags: